聽澤爸的親子講座「用對方法,讀懂孩子的心」心得感想

每個學期我都很期待女兒學校安排的親子教養講座,有兩次我都忘記而錯過了,非常後悔,所以幾個星期前,女兒和兒子各帶了一張親子教養講座參加問卷回家,我馬上就填好了。這次主講人是澤爸,很巧的是,我老公的名字最後一個字就是「澤」,他是名符其實的「澤爸」,我和女兒一致認為應該是他去聽演講,我還開玩笑說,你可以上前跟他握手自我介紹說:「你好,澤爸,我也是澤爸。」

不過老公對於參加教養演講一概沒有興趣,也不看書。所以我想我還是自己去好了,免費的學習機會不要浪費了!

我每次去聽演講都會寫筆記,常是感動到熱淚盈眶,最誇張的是秦夢眾的那一場,我哭得很慘。一聽完就覺得收穫良多,滿是抱負,但是過了一個禮拜馬上拋在腦後,我又需要下個學期的演講來調整自己的思想與心情。所以這次我決定今天回家馬上寫下心得感想,一邊寫一邊整理自己的筆記,以供日後參考。



澤爸自己是當年最流行的電機所畢業的,在分析教養觀念上會用理科的邏輯思考概念與圖像化來解說,我可以馬上理解、進入狀況。他有兩個小孩,老大是男生,目前小學二年級,老二是小班的女孩,剛好跟我家兩個的年紀差不多,再加上澤爸跟我是差不多年紀,我對他舉的例子、罵小孩的話,心有戚戚焉。

澤爸教養小孩的大原則是「不打、不罵、不批評、不責備」,這實在太難了,因為我每天都在打罵批評責備!不要說我自己從小也是這樣被教大的,我自己想要跳脫這樣的框框,但是很難啊。

現代的問題家長分成大三類:恐龍家長、直升機父母、推土機父母。要警惕自己不要成為這三種怪罪學校老師、緊盯小孩行為、替小孩掃除障礙的媽媽。

澤爸非常生動地說了「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的繪本故事,藉由這個故事來強調演講的主軸:噴火龍在最後又哭又笑,宣洩出自己的情緒後,火就熄滅了。




就好像企業管理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是Leadership,情緒則是溝通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順序是這樣子的:
  1. 情緒:父母先要解決小孩的情緒,讓雙方的情緒都穩定了,再來進行溝通,否則一座火山就會變成兩座火山,根本就不需要溝通了!
  2. 溝通:溝通並不是說服對方或命令,溝通應是雙向的,需要協調、妥協,這就是所謂的「退一步海闊天空」啊!
  3. 教養:正向教養則是傳達出父母的觀念與方向,尤其要把握一個要點,不要控制小孩,或失去小孩對父母的愛,之後等到小孩長大進入青春期,他有了朋友之後,他就不會回家或是不跟爸媽聊天,這時爸媽還會認為自己的小孩是被外面的朋友帶壞了。因此「親子關係」比「教養」重要

例如吃飯,如果爸媽要小孩把飯吃完、吃飽,但小孩堅持吃水果,可以一小口水果配一口飯。我想,如果還是要堅持小孩照著自己想法做的時候,要迅速想到以後等我老了,小孩長大是不會理你的,把你推到公園曬太陽就不會推回家了!


(一)情緒

先來了解「小孩」的定義:

  1. 是一個人
  2. 與成人一樣是「個體獨立的人」,因此爸媽要學著放手
  3. 但小孩尚未成熟,依然需要大人的引導與指導,因此爸媽還需要學習如何收手
而情緒分為「自私情緒」與「成熟情緒」,從出生後慢慢學習成熟情緒:
  • 自私情緒:只管自己,情緒化、我行我素、不顧後果、聽不盡任何道理
  • 成熟情緒:配合成人,社會化、懂規矩、懂事、善解人意

當小孩在鬧情緒的時候,需要先安撫他,讓他宣洩情緒,等他穩定了之後再講道理。他在鬧情緒的時候,自己要這樣正面思考:哭鬧是正常的自私情緒,要珍惜現在小孩在我們面前宣洩情緒,他把我們當做是自己人,而不是外人,在外人面前是不太會發洩情緒的。

除了哭鬧等的宣洩情緒,可以教導如何適當且正確地宣洩情緒,例如運動、畫畫、演奏樂器之類的活動。


(二)溝通

在小孩青春期叛逆的時候,為什麼不想跟爸媽溝通?因為他們認為爸媽都不了解他們,爸媽只會說不可以、不能做,一昧地命令、否定、獨斷、威脅、恐嚇、囉嗦。但是小孩只是想要聊天,他不需要爸媽告訴他不可以做什麼事情。

與小孩溝通的四大祕招:定位、同理、回應、選擇

1. 父母的角色定位:
要避免像以警察、糾察隊那樣只有指責每件事情的對錯,尤其爸媽在指責的時候會生氣、憤怒,小孩為了不要被挨罵,就會說謊,或推卸責任。爸媽要避免製造讓小孩說謊、推卸責任的氣氛。

而是要向學校交通導護那樣,心平氣和地引導小孩走往正確的方向。
2. 同理心
先看這段「同理心 empathy」vs. 「同情心 sympathy」的動畫,這在上次我聽另外一個親職講座時也有看過,這次再看到算是複習。




做到同理心有三個步驟:
(1) 傾聽,不加任何批評與建議
(2) 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
(3) 產生連結,不批評行為、講情緒與感受。

如何產生連結,就是不是只有批評小孩的行為,而是要講雙方與其他人的情緒與感受。如此具體的情緒教育,讓小孩慢慢地學習其他人的情緒,知道當他做了什麼事情會帶來什麼後果,讓其他人有什麼情緒。

只要重複小孩說的話,例如「是喔~原來是.......難怪你會.....」,「他怎麼可以.......」。只是簡單具體說出小孩的情緒,就會讓小孩覺得你跟他有一樣的感受,互相了解。
3. 回應法
重點:慈祥臉孔 + 燦爛笑容 + 溫柔的聲音 + 眼睛看著小孩

口中說著「好~我知道了」、「喔~是這樣的啊!」、「我好開心,謝謝你願意告訴我」,讓小孩知道分享這些情緒是受爸媽歡迎的。

我想大概就是像觀世音菩薩、聖母瑪利亞那樣吧,就算是爸媽情緒不好,當做是演個戲裝成菩薩或聖母,自己的情緒應該也是可以穩定下來的。
4. 選擇權
還給小孩可以選擇的權利,依照不同的年齡層,有不同的選擇權:

(1) 小學一年級以下:選擇題型,例如,天氣變冷,爸媽要小孩穿外套,但小孩不肯,那爸媽提出兩種選擇,穿紅色或綠色外套。

(2) 小學階段:自主決定,例如,小孩可以不用馬上穿外套,但要帶外套出門。

(3) 小學高年級或國中以上:後果承受,例如,小孩可以不用穿外套,但是之後感冒生病就不能外出遊玩等的事情。



溝通的目的是陪伴、相信、賞識:
  1. 陪伴:陪著小孩經歷生命的成長經驗
  2. 相信:相信擁有最好的兒女
  3. 賞識:欣賞小孩的獨特個性

就算小孩在某個過程中失敗了,讓小孩宣洩情緒,鼓勵小孩他們是最好的,以他們為榮。小孩不會因為失敗而覺得失去爸媽的愛,就算失敗了也沒關係,下次可以再努力。

批評小孩或是否定小孩會讓小孩誤解是否認他個人,而不是就事論事。他會覺得任何事情都做錯,而且永遠都是錯的。


(三)教養

因為小孩還不成熟,父母需要做的是:規範、要求、嚴厲、溫柔的堅持,記得要情緒平和

小孩需要自由與紀律,在父母兩人界定的範圍內,小孩可以盡情自由發揮與探索。澤爸與老婆兩人對於這界線的定義有兩個:

  1. 與孩子與他人的安全有關時
  2. 與父母與他人的生活與權益有影響時


當小孩觸碰到界線時,爸媽一定要介入、引導,並講道理。跟小孩講道理的五個步驟:

  1. 先回應,表達出對小孩的同理心,陪伴小孩宣洩自私情緒
  2. 等小孩成熟情緒回來時,再講道理
  3. 明確地告知錯誤
  4. 告知為什麼不能這麼做
  5. 告知下次遇到的時候該怎麼做


處罰與鼓勵

而處罰小孩的準則就是,需要小孩自己可以承擔責任與後果,但不要忘了需要表達出爸媽依然愛小孩的,可以抱抱之類的。

至於打罵教育,最好就是要分過錯的嚴重程度,在非常嚴重的時候才打他,而且最好是哭著打,表示爸媽是有多麼痛心,自己也很難過。

處罰與獎勵需要有同樣的程度,但是不能在應屬於小孩負責的事情上面給物質獎勵,不要給什麼集點數之類的獎勵,否則小孩會追求物質慾,失去對他應負責事情上的熱情、責任心、自信心。

最棒的獎勵就是讚美,但不是單純地說「你好棒」,而是要具體描述小孩做了什麼事情與行為,並形容這樣內在的特質是什麼。


與小孩溝通的技巧
  • 要避免負面、否定的詞句,例如:不要跳沙發、在店裡不要跑
    要使用正面的詞句,例如:下來~沙發只能做、在店裡要跟在爸媽身邊
  • 標籤理論:平時談論小孩也要避免貼上負面標籤,就像是放牛班的學生,原本很有自信的進入放牛班之後卻沒有自信心。所以想要罵小孩的時候,用力思考一下要用什麼正面的形容詞,但這樣就沒有在罵人的感覺了,反而像是鼓勵的意味,總之是讓爸媽了解小孩的個性,因材施教。
負面標籤 vs. 正面標籤
調皮、愛欺負人 - 精力旺盛
膽小 - 小心謹慎、心思細膩
固執 - 堅持、不容易放棄
不聽話 - 有主見、有想法
不專心 - 腦筋靈活

  • 不要一昧地對小孩說「不可以」,可以開出小孩想要做出那件事情的條件。例如,小孩想買玩具,就說可以,生日的時候買給你。這個我倒是有100%做到。


最後,要不斷回想當小孩還在肚子裡時,我們對他的期望其實只有三個:健康平安快樂其他都是多餘的。

想想當女兒早產兩個月,我對他的期望只是可以健康長大而已啊,有時候我偶而也會想到發展遲緩、自閉症,或其他病症小孩的爸媽,我只要想其實我的小孩現在很健康,我就該滿足了,我真的該催促他做什麼做什麼嗎?

另外,聽完這個演講,我真的覺得我應該開始做的是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給小孩,這樣的分享是互相的,而不是爸媽只想要知道小孩的事情,爸媽卻都不讓小孩聊自己生活上的事情。還有就是當小孩鬧情緒時,我覺得最有效的安撫方式就是先跟他抱一下,或者是按著他的雙肩,聽他傾訴、發牢騷。


延伸閱讀:澤爸的Facebook粉絲團部落格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無水鍋料理:白米飯 & 單位「合」

「花子與安妮」劇情與史實不同的地方

參加洽發麵粉分享會之筆記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