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米樂》

早就想去看無米樂了。只是苦無時間而已。

第一次知道無米樂這部電影是上映之前的一個週末,看電視無聊拼命轉台轉到在中天電視台看到的,正巧看到平日上班前吃早餐報新聞的那個很屌的小平頭男主播(沒記名字),這個週末時段他沒在報新聞,卻用很溜的台語訪問三個老阿伯,嗯,他用國語報新聞讓我看的很不順眼,用台語訪問倒是滿親切的,介紹導演莊益增拍的「無米樂」這部電影。

說是電影,其實也只是紀錄片,記錄三名老農民在台灣土地的辛勤苦勞與汗水,不同於好萊塢那樣有劇本的片子,有點像是在看兩個小時沒廣告的電視節目,有點像是Discovery。導演說,拍這部片是結合不管國片票房好壞的三個愚蠢決定,第一就是紀錄片,第二是農村背景,第三最糟糕的就是竟然片長兩小時!

幸好現在流行本土化、鄉村化,聽說上映的第一週就突破百萬呢!看網友開心果說,他碰到導演在片子結束後對大家說,謝謝大家來觀看、請多多支持台灣米,也謝謝他帶小朋友去看,希望有下一代瞭解老農民的辛勞與生活背景。其實,我也應該是屬於導演口中的「下一代」,今天看完片子才真正瞭解到農民的辛酸血淚。

爸爸那邊是以農起家的,就住在鐵支路旁,阿媽家四周都是稻田,但是我是台北大城市出生長大的小孩,再加上青春期開始有那麼多年的時間都在國外生活,對於小學老師上課時說的農夫耕田有其地、阿媽談的種米等等,幾乎都已經沒有什麼記憶了。會想看這部片子只是因為想瞧瞧現代台灣農夫的生活。

這部片重新喚起以前的小學社會課本, 以及小時候在阿媽家看到的曬穀、灑農藥等等的情景,電影確切地接觸到農夫一年四季的辛酸與窮苦,提及台灣傳統認命、知足常樂的觀念,更直接地連結到農民受WTO的影響是什麼,間接地讓觀眾更愛台灣這片土地與農產品。

看完這部片子比較能真實地感受到種田有多辛苦,要多麼愛惜每顆白米。耳邊迴盪起小學老師說的「粒粒皆辛苦」,阿媽說的「每粒米嚨賣浪費」,如果我吃每頓飯的時候都能心存感謝,那我每天應該是都該過得很滿足、快樂。為什麼要等到一、二十年後才有這種體會?如果讓小朋友都來看,就不會有這樣的遺憾了。

片中台南後壁鄉的昆濱嫂的碎碎念讓我想起住在鄉下的阿媽和台北家裡的媽媽,是台灣女人普遍都有這種習慣呢,還是女人生性就是如此哩?被念的人覺得很煩,沒被念的人當作戲在看,挺有趣的呢。

想到那些就像是自己阿公阿媽的老農民,我會更加愛惜台灣生產的農產品,以振興地方經濟!還有,看國片也是鼓勵台灣製作好電影的行為呢。

快到《無米樂》官方網站參觀喔!

我覺得這部片適合台灣所有的大朋友及小朋友、想要瞭解台灣農村文化的外國朋友和小留學生朋友,不過,如果聽不懂台語又看不懂中文字幕的人,就等請電影公司安排英語字幕囉!最好是能把昆濱伯夫妻倆之間精彩的台語「鬥嘴鼓」給翻譯得淋漓盡致,才是翻譯到精神重點!

P.S. 有人交代我一定要說這句話:「這部片子好看!

CHEERS雜誌2005年8月份的相關報導:《瘋狂打造《無米樂》奇蹟

Comments

  1. 不確定你看不看得到這則留言.只是想告訴你,無米樂我也有看,是一部很正面的紀錄片.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無水鍋料理:白米飯 & 單位「合」

「花子與安妮」劇情與史實不同的地方

參加洽發麵粉分享會之筆記心得